首页
|
我的课程
免费课程
收藏课程
退出
|
分享
目录
【南宁】教育综合知识系统网课
(一)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上篇
01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概念  
可试学
02 第一章第二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可试学
03 第一章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04 第二章 第一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05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目的
06 第二章 第三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07 第三章 第一节学校概述
08 第三章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09 第三章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0 第三章 第四节 学校文化
11 第四章 第一节 教师
12 第四章 第二节 学生
13 第四章 第三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4 第五章 第一节课程概述
15 第五章 第二节 课程设计
16 第五章 第三节 课程目标
17 第五章 第四节 课程内容
18 第五章 第五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第六章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六章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六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六章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六章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章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六章 第七节 教学评价
第七章 第一节德育概述
第七章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七章 第三节 德育原则
第七章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第七章 第五节 德育模式
第八章 第一节 班主任
第八章 第二节 班集体
第八章 第三节 班级管理
第九章 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
第九章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
第十章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过程
第十章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
(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下篇(新课改、师德、法律法规)
01 第一章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可试学
02 第一章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03 第二章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特征及养成方法
04 第二章 第二节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文件的主要内容
05 第三章 第一节 《教育法》
06 第三章 第二节 《义务教育法》
07 第三章 第三节 《教师法》
08 第三章 第四节《教师资格条例》
09 第三章 第五节《未成年人保护法》
10 第三章 第六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1 第三章 第七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12 第三章 第八节 《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三)心理学
01 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结构
02 第一章 第二节 心理学的产生
03 第二章 第一节 感知觉
04 第二章 第二节 记忆
05 第二章 第三节 思维
06 第二章 第四节 想象
07 第二章 第五节 注意
08 第三章 第一节 情绪情感过程
09 第三章 第二节 意志过程
10 第四章 第一节 需要、动机、兴趣
11 第四章 第二节 能力
12 第四章 第三节 人格
13 第五章 第一节 社会态度
14 第五章 第二节 印象形成
15 第五章 第三节群体心理
16 第五章 第四节 人际关系
(四)教育心理学
01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学科概况
02 第一章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
03 第二章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04 第二章 第二节 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05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06 第二者 第四节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
07 第二章 第五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08 第三章 第一节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角色
09 第三章 第二节 教师专业品质
10 第三章 第三节教师心理健康
11 第四章 第一节 学习概述 2.0
12 第四章 第二节 学习的主要理论流派(1)
13 第四章 第二节 学习的主要理论流派(2)
14 第四章 第三节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1)
15 第四章 第三节 学习从机与学习策略(2)
16 第四章 第四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
17 问题解决的学习
18 第四章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
19 第五章 第一节 品德概述
20 第五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
21 第五章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
22 第五章 第四节 良好品德的形成
23 第六章 第一节 课堂管理
24 第六章 第二节 课堂心理气氛
25 第六章 第三节 课堂纪律心理
综合应用能力
01 素质教育(一)  
可试学
02 素质教育(二)  
可试学
03 师生关系
04 改革措施
05 教学原理
06 教学工作
07 课堂管理
08 德育原理
09 德育实践
10 班级管理
11 突发事件
12 工作实践
13 合作沟通
14 教师反思
15 职业素养
16 职业适应
17 学习动机
18 人际关系
19 情绪调节
20 全面发展教育
21 改革创新教育
22 家校协同教育
23 引领终身教育
24 爱国安全教育
25 教育方案设计-主题班会
26 教育方案设计-主题家长会
27 教育方案设计-倡议和发言稿
26 教育方案设计-校内实践活动
29 教育方案设计-研学旅行